一、西北民歌的特点
其音乐语言简明洗练,音乐形象鲜明、生动,表现手法丰盛多样。常见的民体裁材有:劳动号子、山歌、小调、儿歌、风俗歌等。其中以“花儿”和“信天游”最具代表性。
“花儿”是流行在青海、甘肃、宁夏的一种山歌。其基本特点是:旋律高亢、悠长,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技巧演唱。
其节奏自在,纯朴大方,高亢悠长。句式结构非常特别,一般每节两句,两句一韵,下一节可换韵,亦可不换。上句起兴、作比,下句点题。短歌可能只有一节,长的可接连数十节乃至成百上千节。
扩展资料
在当地,大众习性于站在坡上、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、为此,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,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在疏散的韵律,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天然景观、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灵魂全球。
信天游是陕北人对生活的祭歌,是对爱情的颂歌,它恒久的生活力来自广袤的黄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情与爱。蓝天、白云、黄土地、信天游,这是陕北最亮丽的风光。?榆林,是信天游的故乡。信天游,是陕北民歌的另一种称谓,曲调缠绵,旋律优美,歌词情感深沉。
参考资料来源:搜狗百科-西北民歌
二、天苍苍野茫茫,风吹草地见牛羊是形容那个游牧民族的?
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勒川,阴山下, 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 天苍苍,野茫茫, 风吹草低见牛羊。 [注释] 1.敕勒:种族名,北齐时居住在朔州(今山西省北部)一带。 2.阴山: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。 3.穹庐:用毡布搭成的帐篷,即蒙古包。 4.苍苍:青色。 [简析]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,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。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。 开头两句“敕勒川,阴山下”,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,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特别伟大。接着两句“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”,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“穹庐”作比喻,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,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,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,天野相接,无比壮阔的景象。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。最后三句“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”是一幅壮阔无比、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。“风吹草低见牛羊”,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,显露出成群的牛羊,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、牛羊肥壮的景象。全诗寥寥二十余字,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。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,境界开阔,音调雄壮,语言明白如话,艺术概括力极强。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“仓卒之间,语奇如此,盖率意道事实耳”(《山谷题跋》卷七)。由于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,因此能一下抓住特点,不必用力雕饰,艺术效果就很好。
三、民歌的風格,特點及领悟
江苏的《茉莉花》,其旋法以五声音阶曲折的级进为主,旋律婉转流畅,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的特点,宛如一幅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图画。歌词一般只有开始关于茉莉花的几段,不唱《西厢记》的故事。民歌手往往采用吴语演唱这首歌曲,其风格细腻优雅,听来感到创造亲切,生动地刻画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妙生活的形象,很有艺术感染力。
与江苏的《茉莉花》比起来,河北南皮《茉莉花》的曲调则更具有叙述性质。它的速度缓慢,旋律的进行委婉。民歌表演者为了加强对歌中古代人物形象的塑造,有时从戏曲音乐中汲取素材来丰盛这首民歌,河北南皮《茉莉花》的最后有一个较长的拖腔,其旋律材料就是取自吕剧“四平腔”的常用拖腔,但用得很贴切。
而东北民歌更直接更爽快。在曲调上江苏民歌婉转抒情,而东北民歌则热诚爽朗
。
民歌的不同特点:
1、 民歌地方风格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关:
2、 民歌地方风格的形成与方言有关;民歌的旋律总是和不同的语言、语音、语调相一致。
3、 民歌地方风格的形成还与该民族的人文环境、生活方式、经济形态、生活方式都影响有关。
中国的音乐文化博大精深,小生不才,无大研究,今拓展资料前人见解,领悟他人意境,写出此篇。